七、八月份正是農忙時節,7月下旬,諾昆寨小學的孩子們放暑假了。不過,農村孩子的暑假,除了不用到學校上課,每天依舊被安排得滿滿的。諾昆寨村民以種植煙草、玉米等經濟作物為主要的收入來源,也有好些家長等孩子大些后讓爺爺奶奶幫忙帶孩子,到城市務工。只不過種莊稼依舊是他們家庭經濟的主要來源。
一到暑假,孩子們就跟著家里人下田拔野草,提著各色的塑料水桶給玉米施肥,提著鋤頭走在田間地頭。在城市生活久了的人,看到這樣的鄉村田間生活也許很想體驗一下,可也就是一下而已。諾昆寨的父母長輩常常教育孩子要努力學習,走出這層巒重疊的大山,去見識更廣闊的世界。
余余和方定在這兒也待了快兩周的時間,村里已經有不少人認識他倆,見到也會問余老師、方老師好,米幾族人樸實,覺得住在學校,和姜予交好的,那應該就算作老師。
周二一早,余余和大方都還沒起床,姜予就挨個敲門。
“余余、大方,你們去趕集嗎?今天是米幾族歷法的歲中節。”姜予問。
余余還裹著被子躺在床上,眼睛也睜不開,到處摸手機想看時間。這會兒早上七點出頭。
房子隔音效果不太好,她還沒回答,就聽見大方喊了一聲“去!等等我。”余余也趕緊起床洗漱。
“鎮上每周二都有集市,我們一起去逛逛。”姜予說。
之前學生沒放假,余余他們也一直待在諾昆寨,還沒去過諾昆寨以外的地方呢。
余余和方定在這兒住這么久,常見姜予開拖拉機,此刻坐在后邊兒已經習以為常了。雖然拖拉機上標著“嚴禁載人”,可對于像諾昆寨這樣的地方來說,確實是很好的交通工具。
“夏老師,諾昆寨叫諾昆寨,那‘鎮’叫什么,住在那兒的也是米幾族嗎?”
“中心鎮叫阿基乙,本來居住的也都是米幾族,后來因為鎮上搞發展,有些漢族也來那兒做買賣,就搬來定居了。阿基乙有可以坐到乙山的班車,所以周六周天從乙山來回到阿基乙坐車的學生很多。”夏康答。
諾昆寨到阿基乙就四公里左右的路程,只是路上坡比較多。
“確實熱鬧啊,大方。”到了鎮上,穿著傳統民族服飾來趕集的米幾族隨處可見,余余一等人來得比較早,估計到九點十點鐘左右,人就比較多了。
大方看到有小販子在爆米花,被那兒“嘭”的聲音吸引過去,順便買了一些甜甜的爆米花。
集市上鮮少有賣大宗貨物的,也不像城市里繁華的商業街道和高檔的購物廣場。也對,集市之所以被稱為集市,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滿足物質發展生產相對落后地區居民的生活需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