余余和大方為期一個月的取材任務進行到第三周了。
就在昨晚,天已經暮色,他們四人吃完飯圍坐一團挑選著今晚要用來煮豬蹄的紅豆,聊得正起興,有學生家長拿著手電筒隔著鐵門喊著“姜老師”。
“扎查媽媽,怎么了?”姜予把人迎進來,問。
“姜老師,扎查有來學校嗎?”這是學生扎查的母親,頭上包著圍巾,腰上還系著一塊藍色的方巾,常年在日下耕作,皮膚黝黑,用略顯蹩腳的普通話問,滿臉的急切。
“我們一直在學校,沒見扎查來過。怎么了扎查媽媽,扎查不見了?”在這兒住了這么久,余余和方定也基本認識這些學生姓甚名誰。扎查上學晚,13歲還在讀三年級,是諾昆寨小學年齡最大的學生。
“晚飯的時候,和她阿爸吵了幾句嘴,沒想到就我洗會兒碗的功夫,這孩子就找不著了。能找的地方我們都找了,只剩學校沒看過了……”說著說著,扎查媽媽就開始哭起來,旁人勸也勸不住。
“您先別著急,當下最重要的是先找到孩子。”夏康說。
“扎查和她爸因為什么吵起來的。”姜予問扎查媽媽,說不定知道吵架的內容就能知道扎查去了哪里。
“也沒什么,只是她阿爸讓她別讀書了。我也覺得……”
扎查媽媽話還沒說完,夏康情緒明顯很激動。
“扎查媽媽,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吧,上回你們也是對扎查說這樣的話,導致她好幾天都沒來上學。上次不是已經和你們說過了嗎?你們!”
“別急別急。當務之急是先找到扎查。”姜予見夏康開始情緒不穩,喘粗氣,連忙安撫。
“扎查可能在去乙山的路上。”稍稍平靜下來的夏康說道。
一旁的余余提議道,“諾昆寨到乙山只有阿基乙一條路還是有其他小道,他可能走哪條。”
“沒有小道,那孩子只可能走大路。”姜予說。
“那快走吧,趁天還沒黑。”余余說著便回屋拿車鑰匙。